好奇号的自拍照将一次远在千万里之外的任务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体验,看到这些照片,你会觉得自己就站在好奇号身旁,等待着来自地球的信号,开始长途跋涉前往夏普山.
好奇号发回来的第一批火星照片让科学家和普罗大众们如痴如醉。照片上的景观让人觉得既陌生又眼熟——盖尔陨坑,好奇号探测器着陆的地方,竟然酷似死亡谷(Death Valley)。
但唯有那些保留了好奇号自身影像的照片,才能让这种超现实的事实真相——即人类设法将重达一吨的可移动型科学设备送到火星上——看起来更加真实。
有些自拍照是刻意而为之的,其目的是为了让身处地球的监护者能够观察到,探测器上的某些仪器、设备和活动部件在经历了八个月的太空之旅以及在火星表面的疯狂着陆之后,是否经受住了考验。还有一些照片是好奇号在拍摄周围景物时,恰好捕捉到了自身的部分影像,就像度假照片的边角上出现了拍摄者的拇指一样。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些照片着实将一次远在千万里之外的任务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体验。以下是我们中意的一些自拍照,看到这些照片,你会觉得自己就站在好奇号身旁,等待着来自地球的信号,开始长途跋涉前往夏普山(Mt. Sharp)。
上图:
好奇号正迅速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名声一响,自然就能混个脸熟。但也不排除有些人对这位闻名世界的太空旅行者依然陌生,而在这张由右侧导航相机(Navcam)抓拍的照片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名字。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左侧桅杆相机(Mastcam)拍摄的这张照片将日晷纳入其中,我们甚至可以分辨出日晷上镌刻的铭文:去火星探险(To Mars to Explore)。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马林空间科学系统(Malin Space Science Systems)
这些照片是在登陆之后的第三个火星日,由左侧桅杆相机连续拍摄的。我们可以看到探测器轮面上“JPL(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莫尔斯码。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马林空间科学系统
这张照片展现了位于探测器左侧的核电池的部分结构。电池右侧是用来与地球联系的天线。尖的是低增益天线,呈桨状的是高增益天线。这张照片拍摄于8月7日。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好奇号行进的轨迹上将很快会印上“JPL”的莫尔斯码,在这张由左侧导航相机拍摄的照片上,一侧轮子上的莫尔斯码清晰可见。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这张出色的自拍照片展示了好奇号的影子,背景是它即将前去探索的一处地形。桅杆以及两台桅杆相机和化学与摄像机仪器(ChemCam)的影子凸显于探测器的右侧。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在这张拼接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好奇号天空起重机推进器所产生的冲击波在地面上留下的两处凹痕。好奇号平台上的大部分装置,从左侧的天线到右侧机械臂某端转台上的仪器,都能从照片上分辨得出来。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天空起重机推进器在卸下探测器之后爆开时激起的尘土落到了好奇号的平台上。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在这张由桅杆相机所拍摄的景观照中,探测器携带的超高频天线的顶端从照片底部露了个头。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马林空间科学系统
好奇号重达四十五公斤的核电池占据了这幅照片的绝大部分版面。这个为探测器所有功能提供动力的电池,其设计寿命为十四年。好奇号的前辈——勇气号和机遇号——使用的都是太阳能。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照片左上侧的六边形桨状物是好奇号的高增益天线。该天线是可操控的,它可以通过定向,直接将一束电波发射给位于地球上的某个天线。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马林空间科学系统
这张展现探测器平台的照片是由好奇号导航相机所拍摄的八张照片拼接而成。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以上内容信息以及包含的资源全部引用、摘录、转载自网络,图片、音频、视频存在无法获取/播放的可能性,因此资源可能已被源站删除或管理方下架。可自行关键字寻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