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三十穷二代,跟大V学当吃货,想不开吗?

网上的意见领袖的饮食观是不是靠谱,跟他爸爸有钱没钱有很大关系,遇到谈论食物的互联网思维或者情怀的,赶紧跑开吧。

好多人都挺容易受人影响的。

报上说,电视上说,微博上说。

但是吃这方面,你必须心灵强大,大V们说什么一定琢磨琢磨,尤其是“互联网思维”的馆子,不然的话,难吃的东西就要忍不住爬进你嘴里来。

我的同事,《博客天下》副主编汪再兴曾经拉我去吃互联网思维的煎饼果子,他觉得酷极了,我是再也没进去吃第二次。

获得吃货抬头门槛很低,尤其是如果你有个几万粉丝的话。

不过这行要真成行家太难,从小吃才行。三十几岁才发家致富,你的口味早已被恶劣的菜品调教差劲了,舌头上的感受器也不灵敏了,个别人还有鼻炎那根本没戏,吃货这件事,鼻子比舌头重要多了。

所以最好的吃货往往都是大少爷,王世襄那样的,从小吃过见过。

所以看网上的人自称吃货,最好看看他是哪年发迹的。三十岁后才逐渐宽裕起来,成色就要差不少。

走南闯北的人确实容易懂吃,《舌尖上的中国》不就是陈晓卿做的吗。沈宏非也是媒体人,有人就觉得媒体人推荐的一定靠谱。

有些媒体业的老人,赶上了当年媒体人有人接待的时代,的确吃过好东西,这两年的体制外媒体就算了吧,此外除了媒体人的年纪,他的领域也很关键,比如跑金融的多金,跑汽车的比较有钱,做美食的可能有机会接触吃这方面的圈内人。

千万别跟着做社会稿、调查稿的当吃货,他们到各处都没法坐下来好好吃的,吃遍各地快餐盒饭,赶上禁令来大家一起去聚个餐,也都是烤鱼烤串刷火锅。

有没有一般人家的孩子长成吃货的?有,比如年轻的时候就发财了。

有些艺人在吃的上面有造诣。比如马连良就很讲究,他十七八就红了,不缺钱,这能练出来,当屌丝十七八的时候憋在校园里喝燕京小二吃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那肯定很快就废了。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里提到过马连良对吃的讲究。其实讲究到极致,就是对食材的讲究和挑剔,手段上往往不是繁复无比看不出原料的,紫色部分,是原文。

马连良最爱吃前门外教门馆两益轩饭庄的烹虾段。每逢渤海对虾上市,他必请好友同往。叫这道菜时,必吩咐要"分盘分炒"。即炒三五对虾,用八寸盘盛上。吃完一盘,再炒一盘。有时连吃三四盘。

抗战胜利后,马连良一度还将西来顺的头灶延为特约厨师,饭庄熄火,厨师便来到马家做宵夜。那时梨园的各路俊杰,无不以一尝马家的鸡肉水饺、炸素羊尾等菜肴为天大的口福。

马连良在东安市场的吉祥戏院演出,常去北京有名的爆肚冯清真馆吃饭。不用马连良开口,冯老板必上一盘羊肚仁。他的这盘羊肚仁与众不同。何谓肚仁?用医学名词来说,即为羊的储胃冠状沟,是一条"棱"。一条百十来斤的大羊,这条"棱"不超过四两。把"棱"分成三段,最后一段叫"大梁"。一段"大梁"有多大?也就大拇指大小。把这块拇指大小的东西,再剥皮去膜,剩下的也就几钱肉了。马连良吃的就是这几钱。难怪冯老板无限感叹地说:"马先生的吃就和他唱的戏一样,前者精致到挑剔,后者挑剔到精致。"

马连良吃爆(羊)肉,专门叫伙计到"春华斋"买大鸭梨。洗净,切粗丝,备用。爆肉好了,临出锅时放入。在马连良指导下做出的这道"爆肉梨丝",后来成为"爆肚冯"的名菜。当然,平素里窝头、蔬菜、水果是马连良的日常饮食。

这些讲究都是钱堆的,过去的名艺人挣的是黄金,梅兰芳和程砚秋飙戏,票房上梅老板一路领先,最后程老板上《锁麟囊》,两家就基本拉平了,运上金条开路。

食材挑剔完了,然后就是挑剔做菜环境、做菜的人,使用的燃料,马老板是北京的回民,特别讲究的那种家庭,吃的东西得是穆斯林做的,章诒和记录的章伯钧请马连良吃饭,他出钱,马连良负责安排:

父亲是请吃晚饭。可刚过了午眠,几个身着白色衣裤的人就来了。进了我家的厨房,就用自备的大锅烧开水。开锅后,放碱。然后,碱水洗厨房。案板洗到发白、出了毛茬儿为止。方砖地洗到见了本色,才肯罢手。说句实在话,自从住进这大宅院,我家的厨房从来没有这么干净过。

时任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的母亲欣喜万分,叹道:"这哪儿是来做客吃饭?简直就是来帮咱们搞清洁卫生啦!伯钧,你见了马连良,可要好好谢谢了。"

再过一个时辰,又来了一拨身着白色衣裤的人。他们肩挑手扛,带了许多"家伙"。有两个人抬着一个叫"圆笼"的东西,据说整桌酒席,尽在其内。还有人扛着大捆树枝和木干。

我问扛木者:"这些树枝是什么?"

答:"是果木。"

"什么叫果木?"

"就是苹果木。"

"干嘛用的?"

"烤鸭。"

马连良也不是什么卖进戏班的苦孩子,他爸爸爷爷都是开茶馆的,好学戏,后来就逐渐有人下海唱戏(那个大环境是老佛爷带动下京剧的火爆,喜欢戏的人多,唱戏红了也挣钱)

得分什么艺人,有的艺人红得也很早,但是仍然受穷,比如说相声,祖师爷就叫“穷不怕”,想想看。

是有个活儿叫《报菜名》,大多数都是跟师傅学的,不是跟大师傅学的,听说过没见过二万五千里。有的时候赶上阴天下雨闹病,还得挨饿。

你看那些大师的段子,都充满对饥饿的恐慌。

甲 比如说,拍这吃饭镜头。

乙 嗯。

甲 饭菜都准备好。

乙 嗯。

甲 导演一看都齐备了,喊一声:“预备,开始。”

乙 嗯。

甲 这儿赶紧吃,吃,吃,吃,导演一看,感情不对:“停住,添饭,重吃。”

乙 重……这还得吃啊!

甲 啊,拍几回就吃几回。

乙 那就吃吧。

甲 要不怎么电影演员差不多都有胃病呢,那都是吃的。

侯宝林《戏剧杂谈》。这段听过的人都知道,羡慕嫉妒恨,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演员是文艺工作者,受过教育,就算一时落魄,也是跟萧红萧军似的能找地蹭饭,不行还能投奔延安。

今天没红的相声演员也差不多,都是底层熬过来的。郭德纲师傅说得好:“要解馋,辣和咸。”“给美军送盒饭,连长以上鱼香肉丝,连长以下西红柿炒鸡蛋。”所以你看传统相声里《醋点灯》《卖瓦》《梦中婚》什么的屌丝段子特别真实,让这些老先生们形容个宫廷,那就难死他了,《夸讲究》《夸住宅》最终都是装土豪露馅的。

所以当那些大V们信誓旦旦告诉你说什么什么好吃的时候,记得翻翻他的简历:

富二代的一般靠谱。

王世襄先生就是个大少爷出身,这是大吃货,一篇《春菰秋蕈总关情》讲蘑菇的,我放在文末的“阅读原文” 里了。暴发户才会整天拍图告诉你这菜值多少钱的。

见多识广努力研习的次之。

再次是后来发了,有时间的人。

有钱没时间的人再次之。如果干一份压力最大、累得臭死的事业,他有钱可能生活也过得很糟糕,这样的人他推荐的东西偶尔有好的,也一定性价比低而已。

最后是讲情怀的人,如果他总谈到一个食物的营销管理,那就说明这东西。

完!全!不!好!吃!

那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吃了免费的了。

做吃货是需要试错的,但是没钱的人吃了嘴短,没法用打差评的方式投票。

所以你跟着他们去吃,当吃货是绝对没戏了,“就算当不成英雄,也要做一条好汉”,次一等的目标是没问题的:

您能当一胖子。

来源:拖尼熊

链接:http://weibo.com/p/1001603787758182238580

Ainll-弦夕综合编辑整理人过三十穷二代,跟大V学当吃货,想不开吗?

以上内容信息以及包含的资源全部引用、摘录、转载自网络,图片、音频、视频存在无法获取/播放的可能性,因此资源可能已被源站删除或管理方下架。可自行关键字寻找!

继续阅读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weinxin
han_hanwen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weinxin
imaaes
 
  • 本文由 Know Way 发表于 2014-12-15
  • 内容信息以及资源引用全部摘录、转载自网络,由-道不知-收藏整理,旨在提供阅览实用性之参考!对文章中的观点均保持中立,仅供交流之目的。默认遵循各个平台原创转载规则,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与之联系,即刻处理。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