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兔年春晚:过去一年中国人最关心什么,人人都知道,只有春晚不知道?

如果说2022年中国大陆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春晚)还可以用「乏善可陈」来形容,那么今年的2023春晚恐怕只让人感到十分茫然,不知这场晚会究竟意图打造给谁看。

走过四十年的央视春晚在除夕夜陪伴过几代国人,并留下不少历久弥新的金曲金句,因为它曾经能凝聚人的记忆。而属于过去一年中国人的记忆,在这场早已失去基本盘观众的节庆晚会中却荡然无存,感觉就像看了一场与现实完全割裂的塑料演出。

虽然央视新闻的官方微信平台在「尬吹」兔年春晚以「真诚质朴、清新简约的艺术风格」和首次应用的VR三维影像绘制技术「惊艳」了网友。但观众的真实反映是连「吐槽」都无处下嘴,因为记忆点实在太薄弱:相声小品「看了等于没看」,冲上微博热搜的高热话题居然是唱跳时「动如脱兔的邓超」。

北京卫视主持人王洋在她的微信视频号里总结今年春晚是:语言类节目总体差评,歌曲类的个别还可以,舞蹈类的几个品位都不错——纯论节目本身,这样的看法大概也是今年一种相对主流的观感。

一边催生,一边挑动性别对立

语言类节目里,五个小品、一个相声,再加上脱口秀,看完唯一能让人记得的也只有沉腾、马丽的小品《坑》:讽刺「躺平式干部」不担责不作为不做实事。「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中国基层为官哲学自然相当写实,但内容本身并无新意,因为每年春晚例牌必有一个「人民公仆反躬自省」的小品,《坑》算是不过不失完成了命题作文。收尾也相当套路:更高层的「领导」出面解决问题以正视听,痛斥小干部「你伤了老百姓的心啊」,然后全场喝采。

不过重点是:为什么这个小品没怎么创新,却成了语言类节目的唯一亮点?因为这是唯一一个能让人觉得源于「现实」的语言类节目——「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而不是解决问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国干部作风。而其他小品,都太无关现实痛痒了。

今年有三个婚姻感情类小品:《初见照相馆》、《上热搜了》和《对视50秒》,《初见照相馆》和《对视50秒》的主旨严重重复,都是「居委会大妈式劝婚命题」,而《对视50秒》用知乎网友的话说「甚至摆烂到连喜剧部分都不想设计了」,不像小品,更像课本剧。

中国自2021年开放三胎政策但效果不彰。催婚催育、劝年轻族群维持感情的节目需要加码这不难理解,但吊诡之处就如虎扑网友所说:「这几年的春晚小品必有一个催婚或催生的节目,然后又各种渲染夫妻矛盾和婆媳矛盾,所以说春晚本身就很矛盾⋯⋯」

今年秦岚、孙涛的小品《上热搜了》就是把夫妻矛盾「小事化大」的样板,YouTube的春晚直播频道就有网友留言「藏小金库,这点破事也值得上春晚?」而且这类节目所呈现的中国当代婚姻里,妻子好像个个都情绪狂躁外加对老公「经济家暴」。在被誉为「直男聚集地」的虎扑网站上,男性网友也多在吐槽「恶心」、「这类小品里男人一个比一个贱」。只能说春晚这种一边催婚催生、一边挑动性别对立的节目编排逻辑,实在让人看不懂。

脱口秀:在春晚舞台「尬」到家

而王宝强、杨紫的小品《马上到》以外卖小哥和网约车司机「避免被差评」为主题,明明最该与现实有「强关联」,但看的时候却让人觉得浅尝辄止,根本没触及现实世界里外卖与网约车从业者的真正困境。已经有那么多现成的故事和特稿可以借鉴再加工,但不知因为编剧囿于审查限制还是太缺乏想像力,情节设计得十分离地。「角色互换身分」所产生的喜剧效果,春晚早有黄宏的小品《兄弟》给出示范。相比《兄弟》对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身份焦虑」的敏锐洞察,《马上到》的「差评焦虑」只流于表面,是完成度很差的命题作文。

相声和圆桌脱口秀同样差强人意。相声《我的变、变、变》留给人的唯一记忆点只有变魔术:岳云鹏的相声充满老梗,能登上微博热搜是因为他从手绢里「大变烧鸡」。脱口秀就更是灾难,用北京卫视主持人王洋的话说「四个演员明显是照稿念,语调过平,明显是舞台经验欠缺,实在是尬到家了。」——问题是看过《脱口秀大会》的观众都懂,何广智、徐智胜怎么会欠缺舞台经验?「尬」是源于瞻前顾后完全无从施展,春晚这个被规训的舞台根本不属于他们。

脱口秀的热门话题是骂老板、吐槽内卷、讽刺城乡差异乃至性别议题,显然和春晚「基因不匹配」。知乎的高赞回答就指出「脱口秀是反刻板印象的,但春晚是加强刻板印象的」。上至政宣下至催婚,都必须有满满的正能量。所以爱脱口秀的观众只能感慨「今后春晚还是别请脱口秀演员了,观众看着别扭,演员受限也多,都不痛快。」

香港元素全无存在感

歌曲类节目里,邓超承包了微博上的春晚年度话题。虽然有网友将他在《好运全都来》里的跳脱表现称为「激情四射的舞台油腻风」,但毕竟整场晚会里,他看上去是「最开心」的人。其他所有升平歌舞都像一丝不苟的标准剧本,只有他跳出镜头之外,让观众觉得略为真实。

黄渤演唱的《小哥》歌唱快递小哥,主题被网友点赞,但舞美遭到吐槽,「熟悉的工装加跑步机」让人顿时感觉穿越回了2014年的春晚。毛不易的《你好,陌生人》和周深《花开忘忧》无功无过,姜育恒、苏有朋的《跟往事干了好几杯》主打复古但无惊喜。比较受到好评的是黄绮珊《是妈妈是女儿》的母女暖心对唱。

相较于去年偏重塑造「大湾区」概念而出现的高浓度「粤语含量」,香港元素在今年春晚也全无存在感。三位香港明星只有在开场歌舞和歌曲《青春向太阳》、《给所有朋友们的歌》中出现。其中,成龙是毫无新意的春晚常客,而17岁的炎明熹虽然是登上春晚舞台最年轻的港台艺人,却只有两句独唱,与去年的粤语节目比重形成巨大反差。

今年的歌舞类节目,也照旧沿循春晚这几年的一贯思路:瑰丽气魄和小家碧玉都要兼顾,外加从中国古典文学和国粹中找灵感。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结合了词牌名和天地四时,舞蹈《锦绣》用汉代织锦输出中华文明,《碇步桥》是婉约江南小桥流水。繁简搭配的传统美学拼盘,在今年一塌糊涂的语言类节目之衬托下,可观性相对高一些。

疫情与苦难一笔勾销

而整场春晚看下来,无论是「阳光总在风雨后」、「花开忘忧」还是「一切好东西永远存在,像冰一样凝结像花一样重开。」这些歌曲类节目的立意贯穿起来就是:花开、追梦、会好的、勇往直前——轻巧地带过了过去一年里发生的所有苦难。就好像上海封城、内蒙古呼和浩特坠楼母亲、新疆乌鲁木齐大火都是从未发生过的事。不只没有「焊死封控」过度防疫,就连「防疫」乃至疫情本身,都是从未沾染过记忆的水渍。船过水无痕。过去三年的疫情,一笔勾销。

微信公众号「码头青年」的作者认为今年春晚:「表演者说的是汉语,唱的是中文,但是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也看不明白他们到底想表达什么⋯⋯过去一年,中国人最关心的是什么,大家都知道。但是,一场亿万观众瞩目的晚会,对此只字不提,这合适吗?」

很多中国观众大概都会同意他所说的「全国人民需要一场集体疗愈仪式」。而春晚从形式意义到宣传的功能意义,难道不是本该承担这样的职能吗?但是你看完今年春晚会发现,甚至没有人来「粉饰太平」强行输出信心鼓舞民心,告诉你该好好放下痛苦,迎接2023年这个「疫后元年」。

个体的痛苦在喜庆圆满的集体视野中根本没有出现过——再谈疫情已经不合时宜,所有的语言类节目都谨慎避开,所有的歌曲类节目都灵巧绕过。小品里没有日常生活中的共同故事,因而如此尴尬,歌曲里出现「可以一起看电影一起晒太阳一起闲逛了」也丝毫不让人感动。

央视春晚的意义从推出伊始,就是凝聚,并以连结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作为定位。但疫情里那些从未被安放治愈的痛苦与矛盾,才是过去一年里真正「凝聚」中国人的记忆。共同的记忆是建立在共同的情绪之上,即使那些情绪是负面的,但悲喜共通才有凝聚,避谈悲却强行喜的春晚,只会让观众感到疏离与茫然。

不过我也询问了微信朋友圈里一位称赞今年春晚的长辈,因为确实很好奇对方对于节目不提疫情的看法。得到的回答是:「疫情就像是心里有个坎儿一直过不去,看了三年一片『大白』的景象也让人心烦,所以这个坎儿这样过去也挺好的,我们通过人民的努力战胜了疫情。」

持这类观点的观众,想必会很认可今年春晚的那支歌:《马上就会好的》。

以上内容信息以及包含的资源全部引用、摘录、转载自网络,图片、音频、视频存在无法获取/播放的可能性,因此资源可能已被源站删除或管理方下架。可自行关键字寻找!

继续阅读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weinxin
han_hanwen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weinxin
imaaes
 
  • 本文由 Know Way 发表于 2023-01-28
  • 内容信息以及资源引用全部摘录、转载自网络,由-道不知-收藏整理,旨在提供阅览实用性之参考!对文章中的观点均保持中立,仅供交流之目的。默认遵循各个平台原创转载规则,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与之联系,即刻处理。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