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你真的放心了吗?

壹博阅读评论63阅读模式

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

“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

前两天,在我发在简书的《老虎咬人,为什么人们都站在老虎一边》的文后,我收到这样一句评论。

那篇文章写在好些日子以前,是我真正意义的第一次在简书发文。当时关注到宁波老虎咬人事件引发的大量讨论,而舆论汹涌,几乎都冲着被咬死的那位逃票者而去,于是提了自己的一点看法,然后,与网友有了不少争论。

“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这其实是我第三次关注这句话。

第一次是在我的公众号池塘之底上——几乎与在简书发完那篇文章一样,很多网友跳出来指责我的看法,批评者有之,审判者有之,辱骂者亦有之。然后,我一反常态,对这篇文章所有的批评与回答都一一作了回复。

宁波老虎咬人事件,绝大多数的舆论都是直冲逃票者而去。但无独有偶,第二天,我在个人非常喜欢的唐映红老师的公众号也看到一篇文章《老虎咬死一个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立场也与大众完全不同,只是分析得比我更加专业。然后在他文章的评论区,我也见到了那句汹涌的“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当然了,还有那句充满愤怒的“果断取关”。)

而昨天,是我第三次见到那句话。

“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你真的放心了吗?-图片1

我突然想,人们为什么会那么喜欢那句话?这句话的背后,有着人们怎样的心理共性?这让我还想起平日在网易看新闻,也总是在评论区里看到这样一句:“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

为什么?为什么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

其实这样的句子,背后包含了这样的潜台词:一,原本对这件事情,我是不确定不放心的,特别在看了你的文章之后更是如此,你的观念,冲击到了我原本的看法,所以我的内心变得犹疑而没有安全感。二,于是,我求助于其他人的看法,我希望其他人能站在我原本的立场上。而一旦在评论区看到与自己原本看法相同的观念,原本的观念便会得到强化——原来我没有错,我是对的,作者的观点是错的。如此,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所以,“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

只是,你真的放心了吗?

如果你真的放心了,你为什么还要将这样的句子写出来,甚至自己在上面点赞?是在希求他人的认可吧?是在进一步确定我没有错,而是作者错了吧?

心理防御机制里有一种方式,叫作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它指个体的欲望不为自己的意识接受时,于是潜抑欲望,并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经典的案例就是歌曲《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歌词中在不停地反复“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其实明眼人应该都清楚,“我”的心里到底是有“你”还是有“他”。

所以,当你写下“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的时候,代表了两点:第一,你原本的信念收到冲击,你很担心;第二,你在寻求群体的帮助和认可。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人们为什么会那么关注他人特别是群体的看法,为什么一定要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才放心?很明显,说这句话的人的观点并不是出于自己的理性判断,而是根据支持某种看法的人数。有很多人骂你,所以我放心:原来我没错;如果没人骂你,那样我就会担心,会觉得不安全,甚至有可能会因为感受到作者的攻击而生气甚至愤怒。

可是,无论我的那篇文章也好,唐映红老师的那篇文章也罢,里面并没有任何骂人侮辱人的句子或观点,你为什么会感到被攻击,为什么会感到愤怒?你为什么会一定要看到很多人骂之后才会放心?

当然,你非要说你是正义天使,“看到其他人都跟我一样看穿了你的坏心并且在攻击你”而放心,我也无话可说。但你总得跟人分析一下“我”的坏心在哪里吧。

所以,那本身就是一句情绪化的,毫无逻辑的语言。它背后的潜台词是:数量,就是正义!

但大众很喜欢这样的语言,因为大众本身就代表着数量。

“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你真的放心了吗?-图片2

作为一个心理学爱好者,这让我想起社会心理学中最经典的著作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中的句子:

数量在人类社会中会经常性地产生一种充足的理由。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即或不然,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想法,因而在他们的行为时就表现得理直气壮。

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所以逻辑也罢,理性也好,这些都是不需要的,我只需要观点与很多人一样可以,我只要与群体站在一起就可以。因为单就这一点,就足以成为最充足的理由。所以,乐于用“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这样的句子来评论的人,他们往往只会用这一句,往往不会在后面附上自己的道理和逻辑,不会用理性来告诉他人:我为什么不支持作者的观点。

因为数量,就是最充足的理由。

如果数量就是最充足的理由,那么文革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关于这一点,勒庞的《乌合之众》,其实有过许多经典的论述: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当然,或许你认为出生于一百多年前的勒庞的看法有点过时。那么,我推荐你去看至今还健在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他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1999年)、杰出教学奖(1980年)和杰出著作奖(1975年)。在他的《社会性动物》一书中,在介绍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之后,他重点论述的,便是“从众(conformity)”。

“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你真的放心了吗?-图片3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性,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过是从众的社会性动物——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将无法面对自己的不足,将无法进行独立的思考,也没办法形成独立的人格。

只是可惜的是,我们一边高喊着独立思考,一边又将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视为洪水猛兽。

正是基于这样那样的一些看法,我回复了公众号和简书中每一位乐于讨论的评论,包括“看到那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也包括许多批评和审判。

只是奇怪的是,有的原本来势汹汹的充满了审判的评论,在我的回复后的讨论,话语马上变得理性节制起来。大概是因为那个时候他发现,原来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被作者挑出来一对一地回复,而不再是躲在群体背后的一员。

其实,作为不时对一些社会现象发出一点看法的人,我知道我的观点也有可能偏颇,甚至可能错误,其实我也欢迎你用理性和逻辑来说话,但绝不能单凭数量!

对了,在公众号里还收到过一条信息,那位同学复制了大段的某知名情感问答作家XX的关于老虎咬人的看法后,紧接着来了一句:我已取关,你好自为之!

哎!

他其实不知道,从被人介绍开始了解那位大V开始,无论对他的文字还是观点,我都没产生过任何好感。他的关于老虎咬人的一文我也看过,我只是觉得那是一篇无论立场还是立意都非常精致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很巧妙地树立了一个极端荒谬的假想敌,然后很爽地在其身上肆虐了一番,接着耀武扬威宣布胜利凯旋。

——“搞定!收钱!”

没办法啊,人们就爱看那样的文章。人们总是一边喊着独立思考,一边却又对那种让自己感到舒服的文字趋之若鹜。

另外,虽然从头到尾都不喜欢他的立场和做法,但我并没有取关他的公众号:单纯因为立场和做法不同就取关,其实也是不相信自己观念的表现。

PS:后来,那位读者发来澄清,说那句评论发错了,他其实是支持我的立场的。

内容信息包含的资源引用、摘录或转载自网络,图片、音频、视频存在无法获取-/-播放的可能性,所以资源可能已被源站删除或管理方下架。可自行关键字寻找!

继续阅读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 本文由 弦夕 发表于 2017-03-01
  • 内容信息及资源引用、摘录或转载自网络,由弦夕收藏整理,旨在提供阅览实用性之参考!对文章中的观点均保持中立,仅供交流之目的。默认遵循各个平台原创转载规则,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与之联系,即刻处理。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