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的有想法?剪的有思路?
今天一家影视公司想招聘“电视摄像”、“后期剪辑”人员,发了一个“岗位要求”资料过来。
说实话这个“岗位要求”很喜感!
关于摄像师岗位有一项要求是“拍的有想法”,而“后期剪辑”的岗位要求则是“剪的有思路”。
“有想法”、“有思路”,确切的说太宏观了。。。。。
宏观到无法确定内容。
啥叫“有想法”、啥又叫“有思路”呢?没法定义!
但实际情况是,这两句话很流行。
无论是“拍”还是“剪”都常用。
如果拍的不好,就是“这个摄像没想法”。
如果剪的不好那就更简单了“这个小孩没思路”。。。。。
看来“想法”、“思路”这两个词确实很怪异。
大家都搞不太明白是啥意思,但都想用。
为啥呢?
因为大家对“摄像”、“后期剪辑”这两个岗位没有准确的鉴定标准。
就拿摄像来说吧,能拿起摄像机拍摄的人很多。
但拍成啥样的都有。
有人拍的镜头基本每个都能用,而有的朋友拍了3个小时,能用的没几个。。。。。
现场看就很有意思了。
有的摄像师在现场拍摄很“闲在”,几个镜头就完事儿,抽空还能去抽颗烟。
而另外一个摄像师恨不得全程拍,连换个磁带的时候都没有。。。。。
那么如何才能鉴别这两种摄像师呢?
没法表示,后来就用“想法”这个词了。
“思路”也是同样的道理。
会使用剪辑软件的人很多,但“剪出的节目”能用的就没几个了。
一个真正的“剪辑师”,例如电视剧剪辑师,
你只要把剧本、分镜头脚本、场记单、素材给他就可以了,他就能给你剪辑出一部电视剧。
而另外一些“后期”,你坐在他身边盯着,告诉他如何剪。。。。。,出个活儿也是费时、费力。
如何表示区别呢?“有思路”就浮出水面了。
现在肯定有些朋友要问了,如果才能“有思路”、“有想法”呢?
确切的说这与个人天赋无关,属于“技能”方面的问题。
要有“思路”、“想法”,首先要掌握的就是“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听起来很复杂,其实用起来很简单。
举个简单的例子,景别就属于镜头语言。
如果你是一个摄像师,
掌握了“景别”,你就能知道要表现一个内容的时候需要啥镜头了。
这样在拍摄时你就能提前确定要拍的东西,这样你就可以直接拍摄需要的几个镜头。
具体表现就是:
1、在拍的时候你就可以很轻松,有时间“抽颗烟?”
2、从拍摄的画面看,每个镜头都干净利落、构图合理。
为啥?你知道了目标就不用每个地方都拍,那么就有足够的时间去走位、构图啥的。
如果你是一个剪辑师,景别更重要。
在剪片子的时候,有全景的、中景的、近景的。。。。。上啥镜头一直是个问题。
如果你掌握了景别,就很简单了。
你看下剧本,现在要表现啥?
根据要表现的内容,直接用景别就可以了。
当然如果实际去剪,情况没这么简单,还有镜头组啥的几个方面的因素。
所以“思路”也好,“想法”也好。。。。。。
实际上都是技术,属于镜头语言。
很多朋友对镜头语言有质疑,有用吗?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婚礼”。
如果现在拍“教堂婚礼”的一个片段。
新郎、新娘下车走入教堂。
如何拍呢?
1、跟拍
就是他们下车后,你直接跟着拍,他们到哪儿你到哪儿。
可以确定肯定好看不了,为啥呢?你跟不上。。。。。
这样的话就会有一下问题。
焦点虚、曝光差、白会不准。
镜头会晃、景别不全、角度也基本很难正确、构图就谈不上了。
2、分镜头拍
这次拍4个镜头就可以了。
1)婚车驶过的全景
2)新娘下车抬头看
3)教堂全景
4)新郎、新娘走进教堂中景
其中3)提前拍好就可以了。
那么我们看下,拍摄出的结果就是:“婚车到了教堂,新郎、新娘下车,看了一下教堂,走进去”
这里面用到了镜头语言中的“分镜头理论”、“景别”、“主观镜头”三个方面的内容。
所以要想称为“有思路”、“有想法”的摄像师、剪辑师。
必须掌握“镜头语言”先!
来源:海达郝老师
链接:拍的有想法?剪的有思路?
以上内容信息以及包含的资源全部引用、摘录、转载自网络,图片、音频、视频存在无法获取/播放的可能性,因此资源可能已被源站删除或管理方下架。可自行关键字寻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