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被《中文互联网正在加速崩塌》刷屏了。
这篇文章的作者何加盐,是蓝钻故事的老朋友,多年前曾互相推荐过彼此的公众号。
本文在开篇抛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如果我们在百度上搜索“马云”这两个字,把时间设定在1998年到2005年,能搜出来的信息,大概有多少条呢?是1亿条,还是1000万条,还是100万条?
实际搜索结果如下:
于是,作者加以诠释:
用百度搜索,选定日期范围为“1998年5月22日到2005年5月22日”,含有马云的信息,总共是1条。
而仅有的这一条信息,也是虚假的。点进去会发现,文章的发布时间其实是2021年,不属于上面限定的时间段,只是不知怎么回事,它被莫名其妙地搜索出来了。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了解马云那一段时间的经历、报道,人们对他的讨论,他的讲话、公司发展史等等,我们从互联网上能够得到的信息,是0。
马云的消失,是因为他有争议吗?作者认为不是这样,不仅有马云,马化腾、雷军、任正非等企业家,罗永浩和芙蓉姐姐等网红,周杰伦、李宇春等明星,过去的历史都在“消失”。
而曾经红极一时的中文网站,天涯论坛、百度贴吧、人人网,新浪博客,还有大量的个人网站,过去的内容也在一定时间点后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唯一例外的是新浪网,还能找到一点十几年前的新闻。
作者由此认为,“中文互联网正在加速坍塌”。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却如同金鱼一样短暂。
刘慈欣的《三体》里,人类最后的灭亡,是被歌者文明发射的“二向箔”给二维化了,整个太阳系被卷入了一张画里。
曾经的救世主罗辑预测到了人类的末日,为了把人类历史保存下来,决定在冥王星给人类修一座墓碑,对外叫地球文明博物馆。
最初,他想着怎么把信息保存十亿年,发现做不到,最先进的量子储存器只能保存两千年。
刘慈欣写到这里,还只是小说的未来幻想部分,可接下来的部分,就和我们这一代人的现实有关了。
罗辑回顾历史后发现,尽管科技在不断的进步,可是人类保存信息的时间,却越来越短。
U盘和硬盘保存信息的能力比光盘要好,而现代人使用的所有电子介质都远远比不上纸质印刷品——古人用了两千年的记录方式。
而纸质印刷品,保存期又比不上远古时期用的陶器——这也是事实,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时代刻上去的文字,尽管数量稀少,但要保存下来比后来的纸张容易多了。
而陶器上的图案(1万年),又比不上原始洞穴中的壁画(4万年),然后是猿人石头上砸出的刻痕(250万年),能保存一亿年的是恐龙的脚印。
最后,罗辑认为,能长期保存信息的办法只有一个:把字刻在石头上。
这无疑是个辛辣的讽刺。
说实话,起初看到这个论点,我有点不以为然。
归根结底,中文互联网大厂只是一家企业,并不具备“史记”功能,将过往的冗余信息清理打扫,属于降低成本的正常操作,对于这一点来说,不只是中国,全世界的互联网企业应该都是一样的。
为了证明“中文互联网没有崩塌”,我想出了一个反证法,如果在谷歌上锚定同样的时间点,搜索“马云”或者国外的知名企业家,如果结果跟百度的搜索大同小异,那么就能证明,所谓“中文互联网崩塌”只是故作惊人之论。
为了周全起见,我请海外的朋友在谷歌上进行了三次搜索,第一次用中文简体搜索“马云”,第二次用中文简体搜索“比尔盖茨”,第三次用英文搜索“Bill Gates”,时间的锚定点都是:1998——2005。
不得不说,看到搜索结果,我沉默了,跟我设想的完全不一样,不亚于吃了一个耳光。
用谷歌搜索马云,显示出了5000多条结果,每一条几乎都符合1998-2005的设定要求。
用谷歌搜索比尔盖茨,显示有6万多条结果,同样都符合时间设定要求。
用谷歌搜索Bill Gates,那更是海量了。
看到这个结果,我们不能说“中文互联网正在加速崩塌”的结论,完全是空穴来风。
世界上的大多文字,都不值得刻在石头上,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
要说过去的内容都消失了,也并非完全是事实。
毕竟用谷歌搜出来的“马云”,很多链接的还是一些过去的中文网页——这说明,过去的旧记录虽已大量减少,但仍然存在。
这些网页,为什么在某个搜索引擎上,突然就搜不到了呢?
在某个引擎上,每当按关键词搜索,首页结果几乎不能看,全是广告或者是全家桶内容,为了盈利不择手段。医疗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很多是骗人的。
另一方面,互联网正在失去它的“公共性”。
在过去,我会看的一些历史网站、文学网站,质量很高,而现在纷纷死掉了,因为它们太小,很难被搜索引擎收录,由于缺乏推广资金,排名也不会高,没有人员的流动很快就死了。
现在上去一搜,都是些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百家号。
如果说在过去,搜索引擎起到的作用是把千千万万个站点联在了一起,就好比城市里的地铁和公路网,你可以按指示去你想去的地方,吃饭、看电影、逛公园、购物、上班。
那么今天,这个公路网不仅不再连接各个地方,还把很多路封掉了,现在留下的都是些绑定的购物场所,你还拿不准它们是不是黑店,只知道他们交足了保护费。
中文互联网的信息,又如何能不匮乏。
也许“信息坍塌”的问题还没有那么严重,然而整个互联网的地图乃至导航。却在面临坍塌。
文字刻在石头上能长期保存,可有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并不想当记录历史的石头,只想当厕纸,扮演用完即丢的角色。
回头看来,始终站在公共角度,愿意把包裹寄往千万农村的中国邮政,也就更令人钦佩。
失去“公共性”的,不止是某个搜索引擎。
现在的新兴平台,不管是抖音、公众号、知乎、小红书、B站、豆瓣,都不太情愿把自己的信息对外公开,而是喜欢各自圈地,埋头发展。
某个平台上的信息,往往只有在这个平台上才能搜到,
互联网在日益的“画地为牢”,带来的结果,就是信息茧房的日益严重,人们陷入一个个孤岛。
社会共识正在被割裂,不同群体之间越来越不理解。
在这种审视的环境之下,一些信息的消失,也未必不是一种“自我保护”,正如薛定谔的猫,在盒子里是死猫活猫的叠加态,一旦出了盒子,在观察者的目光之下就会“坍塌”。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如今,在以大数据算法和信息战为核心的今天,单就百度与谷歌的信息量对比来看,一叶知秋,中文互联网信息的匮乏不仅仅只是一个“马云”,而是遍及各行业各领域。
也许,互联网真的需要一个博物馆,有些记忆,确实应该刻在石头上。
来源:庚白星君(微博)
截图:
以上内容信息以及包含的资源全部引用、摘录、转载自网络,图片、音频、视频存在无法获取/播放的可能性,因此资源可能已被源站删除或管理方下架。可自行关键字寻找!